研究生会

“传媒与当代文化”——“我在”传媒工作坊系列读书沙龙之十一

时间:2016-11-18 浏览:1309 设置

IMG_20161117_183943.jpg

2016年11月17日,由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凤凰bat365在线平台主办的“传媒与当代文化”——“我在”传媒工作坊系列读书沙龙之十一于凤凰bat365在线平台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王玉明副教授主讲了秦晓的《中国当代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本次读书沙龙由汪许莹博士主持,参与读书会的有凤凰bat365在线平台曾一果、杨新敏、张梦晗等老师和众多硕士生,以及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四位博士生。

在汪许莹博士简单的开场白后,王玉明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主讲书目的作者秦晓和他的相关经历。秦晓原是招商银行的董事长、经济学博士,是一个“红二代”,却关注了这样一个有政治改革相关的问题。他在香港注册了博源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组织内众多学者探讨的问题、设计的层面,相对而言是比较集中的,在学理性上比一般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本次的主讲书目就是在博源基金会展开的一次研讨会上,由学者们的重要讲话汇集而成。

IMG_20161117_184102.jpg

王玉明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及经历谈到了影视内容生产与现代性的问题。体制与内容的生产与创作是不能分开的,我们影视创作的内容呈现上出现问题实际上是现代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不解决,传媒生产、影视创作根本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随后,王玉明教授对书中每位学者的发言讨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在秦晓看来,现代性是指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理性、个人权利的核心价值观和以此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民主政体和国家民族等一套制度,即现代文明秩序。而现代化,在中国语境中主要指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福祉的改善,亦被理解为“民富国强”。由于种种原因,前者总是被后者所淹没。哈贝马斯把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称为“现代性方案”,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中国的“现代性方案”也是如此,它是一个需要对现代核心价值观、对未来模式和路径重新认识、定位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是一个可能对人类“现代性方案”做出贡献的愿景。在秦晓抛出了现代性问题后,其它学者从政治、经济、社会、古今、国内外等多个不同方面对现代性进行了探讨。

IMG_20161117_190605.jpg

王玉明教授主讲结束后,现场的师生们结合自己的感悟就现代性展开了讨论。汪许莹博士说,现代性本就是复杂多元充满陷阱的,韦森在书中提到国家财政是富裕的,而地方财政不足,这时候地方财政往往通过抬高房价来弥补,这类情况在今天也是如此。曾一果老师认为,当代的很多问题如果不能追溯到20世纪初期,比较合适的是回到改革开放时期。张梦晗老师谈到,现代性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后来的现代性更偏向于工具理性,现代性这个话题有意思之处在于众多学科都可以进行探讨。杨新敏老师表示,现代化与现代性其实也是启蒙与救亡,现代化是救亡的延续,现代性是启蒙的延续。

随着老师们的各抒己见,读书会的氛围越来越浓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纷纷参与进来。其中一位博士生从政治方面看现代性,稳定压倒一切是很有道理的,仅谈民主与自由对于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帮助似乎并不理想;我们都想要民主自由,但是民主自由是否适应现在的国情还未可知。杨新敏老师回应说,稳定并非单纯是民主与自由的问题,而是个与其他方面联系的问题,是全球化中资本流动的问题。最后,在场师生还就中外人们游行进行了探讨,结束了长达两小时的读书会。

返回 原图
/